第3章 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资本主义简史(1/2)
老师林托特太太:拉奇,你认为历史是什么?
学生拉奇:我可以随便说吗?不会挨揍吧?
林托特太太:我会保护你。
拉奇:我怎么定义历史?它就是烂事一件接着另一件。
——阿兰·本奈特(an bent),
话剧《历史系男生》(the history boys )
烂事一件接着一件:历史有什么用?
2006年电影《历史系男生》(由2004年阿兰·本奈特的卖座话剧改编)讲的是,英国谢菲尔德一群贫困但聪明的高中生通过奋斗考进牛津大学历史系的励志故事。电影中那句“一件烂事接着另一件”可能也是许多人对历史的看法。
许多人认为经济史 或关于各经济体如果发展演进的历史尤其没意义。我们真的需要了解两三百年前发生的事,才能理解自由贸易促进经济增长、高税负不利于财富创造、简化手续促进商业活动吗?这些智慧和其他当代的经济学智慧,不都是出自逻辑上无懈可击的理论,并且被当下海量统计数据检验过了吗?
大部分的经济学家都同意这种说法。经济史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一直是绝大多数美国大学经济学研究生的必修课,但如今许多高校都不开这门课了。越来越多的理论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史说得好听是一个无害的消遣,像“猜火车”之类,说得难听就是那些无法处理像数学和统计学这样“难搞的”学科 [1] 的脑力劳动者的避难所。
但是,我还是要向读者讲述资本主义简史(其实也没多简),因为对这段历史有一定了解,对完全理解当下的经济现象至关重要。
生活比小说更离奇:历史为什么重要?
历史影响当下。这不仅是因为历史发生在过去,还因为历史(准确地说,是人们自以为了解的历史)影响人们的决策。许多政策建议都有历史实例支撑,因为再没有什么比引人入胜的真实事件(不管成不成功)更能说服人了。举个例子,那些提倡自由贸易的人往往会指出,英国以及之后的美国就是因为自由贸易才成为世界经济超级大国的。如果他们意识到他们所知道的历史是不正确的,他们就不会在政策建议上那么振振有词,也更难说服其他人了。
历史还迫使我们质疑一些理所当然的假设。一旦你知道今天不能买卖的许多东西,比如人(奴隶)、童工劳动、政府官职,在过去是可以买卖的,你就不会认为“自由市场”的边界是由某个永恒的科学定律划出来的,进而认为它可以重新界定。当你知道,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体增长最快的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管制多税负重,你就会立刻怀疑“减税和减少管制才能促进增长”的正确性了。
历史能够凸显经济理论的局限。生活往往比小说还离奇,历史上有许多成功的经济经验(国家、公司、个人,各个层面都有),任何单一的经济理论都没法对其提供令人满意的解释。比如,如果你只读《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你只会听到新加坡的自由贸易政策以及它对国外投资的欢迎。你可能会因此认为,新加坡的经济成功,证明了自由贸易和自由市场最有助于经济增长。但如果你听说,新加坡几乎所有的土地都是政府的,85的住宅都是由建屋发展局提供,国家产出中22来自国有企业(而世界平均水平是10左右),你就会怀疑之前的结论了。没有哪一个学派——不管是新古典,马克思主义还是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可以解释新加坡这种自由市场和社会主义的成功组合。像这样的例子会让你对经济理论的威力有了更多的怀疑,在得出政策结论时更加谨慎。
最后一点也很重要。我们之所以读史,是因为道德责任——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拿民众做“活体实验”。从前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央计划(以及后来该阵营中俄罗斯等国的“大爆炸”式改革,回归资本主义),到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后大多数欧洲国家的“紧缩”政策导致的灾难,再到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和英国“涓滴经济学”(trickle-down enoics)的失灵,历史上有太多的激进政策实验,摧毁了数百万乃至数千万人的生活。研究历史没法让我们完全避免犯错,但在制定能够影响民众生活的政策之前,我们应该尽力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如果你被上面任何一个观点说服了,那么请将这章余下部分读完。在其中,有很多你以为你知道的历史“事实”可能会受到挑战,你对资本主义的理解也因此会发生些许改变。
乌龟vs蜗牛:资本主义黎明前的世界
西欧发展非常缓慢
资本主义起源于十六七世纪的欧洲,更准确地说,是起源于英国和几个低地国家(也就是今天的比利时、荷兰)。为什么起源于这些地方,而不是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跟西欧有得一拼的中国或印度呢?这后来成了学术界激辩多年的一个主题。各种解释都有,比如中国的士大夫鄙视太现实的追求(如工业和商业),发现美洲新大陆,英国煤矿的分布有利开采,等等。在此我们没必要一一检视这些观点,反正我们知道资本主义发端于西欧就好了。
在资本主义兴起前,西欧社会跟所有其他前资本主义社会一样,变化非常缓慢。社会基本是以农业这个千百年来技术没什么实质变化的产业为中心,再加上非常有限的商业和手工业而已。
在公元1000—1500年(中世纪)的西欧,人均收入 (e per capita)每年增长012。 1 这意味着,1500年的收入仅仅比1000年的多出82。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这个增长量,中世纪的西欧用了500年,而21世纪的中国只用了不到6年(2002—2008年,每年增长11)。也就是说,在物质进步方面,当下中国1年取得的成就等于中世纪西欧83年(中世纪的人需要经历三代半人的时间才能见到这样的进步,因为那时的平均寿命只有24岁)。
但中世纪西欧的发展仍然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别看西欧发展这么慢,跟亚洲和东欧(包括俄国)比起来,它仍然是在冲刺呢!亚洲和东欧的增长率,只有西欧的三分之一(004)。西欧的增长可能像乌龟在爬,但世界其他地方就像蜗牛。
资本主义的黎明:1500—1820
资本主义缓慢诞生
资本主义诞生于16世纪。但它的诞生非常缓慢,慢到我们很难从数据上看出来。在1500—1820年的西欧,人均收入的年增长率为014,实际上和1000—1500年的增长率(012)差不多。
到18世纪末,英国和荷兰的增长才明显加速,特别是在棉纺织和冶铁这样的部门。 2 结果英国和荷兰在1500—1820年的人均经济产出增长率分别达到027和028。以现代标准来看,这个增长率非常低,但在当时已经是西欧平均水平的两倍了。这个现象的背后,其实包含了许许多多的变化。
新科学、新技术和新制度的出现
首先是文化的转向。在理解世界上比以前更“理性”了,这促进了现代数学和现代科学的兴起。其中有许多观念是从阿拉伯世界和亚洲传入的 3 ,但到了16和17世纪,西欧开始加入自己的创新。现代科学和现代数学的创立者,如哥白尼、伽利略、费马、牛顿和莱布尼茨,都属于那个时代。科学的发展并没有立即带动经济,但它促成了后来的知识系统化,后者使得技术创新较少依靠个人,因此也就更容易转移。这些都推动了新科技的传播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增长。
18世纪出现了几种机械化生产系统的前导科技,尤其是在纺织业、炼钢业和化工业。 [2] 就像亚当·斯密的别针工厂一样,借助于19世纪初被广泛使用的连续流水线(即连续装配线),劳动分工愈来愈精细。这些新的生产技术能够出现,一个关键的驱动力是增加产出的渴望,产出增加就能卖得更多,最后赚得更多。换句话说,这个驱动力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扩散。正如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所说,产出增加,分工就可以更精细,而更精细的分工反过来又能提高生产力,从而增加产出。一个产出增长与生产力增长的“良性循环”就此开启。
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生产的新情况,新的经济制度出现了。随着市场交易的扩散,银行就必须做出变革,以促进交易的方便顺畅。有些投资项目需要巨额资金——有时甚至超过世界首富的财富,这促使公司法人制度(或者说有限责任公司)以及股票市场的发明。
殖民扩张开始了
西欧国家从15世纪初开始迅速向外扩张。这个扩张被美化为“发现的时代”(a of disvery),实际上就是通过殖民政策,侵占土地与资源,抓土著做劳力。
15世纪末,先是葡萄牙人到亚洲,西班牙到美洲,随后西欧各国也开始行动,对殖民地进行残忍掠夺。到18世纪中叶,北美被英国、法国和西班牙三国瓜分。大部分拉丁美洲国家则被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统治着,一直被统治到19世纪(分别是10年代和20年代)。在这个时期,印度部分地区被英国、法国和葡萄牙统治。英国主要统治孟加拉和比哈尔,法国占领东南沿海,葡萄牙则占据沿海多处,最大的是果阿。英国也在这段时期开始定居澳大利亚,并在1788年建立了第一个流放地。非洲并没有怎么受影响,沦为殖民地的只有沿海一些地方而已,比如被葡萄牙人占领的佛得角、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等先前无人居住的岛屿和被荷兰人在17世纪占领的开普敦。
殖民政策走的都是资本主义路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东印度公司。一直到1858年,英国都是靠这家公司统治印度,而不是政府。这些殖民地的资源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欧洲。一开始的殖民扩张,主要是为了寻找可作为货币的贵重金属(金、银)和香料(特别是黑胡椒)。后来,殖民者在一些新殖民地(尤其是美国、巴西和加勒比海)建立了种植园,这些种植园使用了大量的奴隶,绝大多数是从非洲俘虏过来的。这时候的殖民扩张,主要是为了在这些种植园中生产蔗糖、橡胶、棉花和烟草等,然后运回欧洲。新大陆的一些农作物后来也被引进到欧洲和更远的地方,成为这些地方的基本食材。今天的人很难想象,以前英国没有薯片,意大利没有番茄和波伦塔(由玉米或甜玉米制成),印度、泰国和韩国没有辣椒。
殖民留下巨大的创伤
一个长久的争论是,如果没有16世纪到18世纪的殖民地资源——作为货币的贵金属,土豆、糖等食物,棉花等工业原料 4 ,资本主义是否还能发展起来。虽然殖民者从这些资源上获益巨大毋庸置疑,但如果没有这些资源,资本主义还是有可能发展起来。但可以确定的是,那些被殖民的社会因为殖民主义而满目疮痍。
原住民往往被灭绝,或者被赶到边界去,他们的土地,以及地上和地下的资源,统统被夺走。原住民被严重边缘化,以至于1492年欧洲人抵达美洲大陆之后,至今才出现过两位原住民国家元首。第一位是胡亚雷斯(benito juarez),1858—1872年任墨西哥总统;第二位是埃沃·莫拉莱斯(evo orales),2006—2019年任玻利维亚总统。
上千万非洲人(一般的估计是1200万)被欧洲人和阿拉伯人捕获,并作为奴隶被运往各地。这不仅对那些变成奴隶的人来说是一个悲剧,对非洲社会来说也是。这几乎耗尽了这些社会的劳动力,还摧毁了他们的社会结构。殖民时代结束后,许多国家都是凭空建起来的,国界线随意乱划。这至今仍影响着这些国家的国内和国际政策。很多国家的边界直线就是一个例证。自然国界往往是沿着河流、山脉和其他地理特征来分割,不可能是直线。
殖民主义往往意味着,殖民地中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的已有生产活动被蓄意破坏。我们在第2章提到,在1700年,英国为了振兴本国的棉纺织业,禁止从印度进口棉纺织品(印花棉布),这对印度的棉纺织业是一次重大打击。但印度棉纺织业的彻底毁灭,则是由于19世纪中期英国机械化生产的棉纺织品的大量涌入。作为殖民地,印度没法使用关税或其他政策保护本国产业对抗英国产品的进口。1835年,东印度公司的总督本廷克勋爵(lord bentck)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纺织工人的白骨漂白了整个印度平原。” 5
工业革命:1820—1870
资本主义真正起飞是在1820年左右。明显的经济增长加速席卷整个西欧,然后再到北美洲和大洋洲。1820年之后五十年的发展突飞猛进,这个时期通常被称为工业革命时期。 6
在这五十年间,西欧人均收入每年增加1,跟今天相比,增速真的算非常慢了(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那所谓“失去的十年”就是这个增速)。但比起1500—1820年那014的增速,这个已经算飞速了!
人均寿命17岁,一周工作80小时:一部分人的悲惨世界
虽然人均收入增加了,许多人的生活标准却大大降低了。掌握旧技能的工匠,如纺织工匠被机器取代,丢掉了饭碗。而操作这些机器的工人,不需要什么技术,工资也更低,很多还是童工。许多机器本身就是为孩童量身定做的。工厂工人和为其提供物料的小作坊工人,一周工作七八十个小时再正常不过,有的一周工作超过100个小时,且通常只在周日休息半天。
工作条件极其恶劣。在英国,许多棉纺工人因生产过程吸入粉尘而死于肺病。城市工人阶级住在拥挤的环境里,有时候十五到二十个人挤一个房间。数百人共用一个厕所更是常见。他们像苍蝇般死去。在曼彻斯特的贫民区,人均寿命只有17岁 7 ——比诺曼征服前(1000年)的英国人均寿命还要短30(当时是24岁)。
反资本主义运动的兴起
既然资本主义制造了这么多的苦难,出现各种形式的反资本主义运动就不足为奇了。有些人就只想回到过去。19世纪10年代出现了一批卢德分子(the ddites)。他们原本是英格兰的纺织工匠,后来由于机械化生产丢了工作,因此转而去捣毁机器——他们失业的罪魁祸首(直接原因)和资本主义进步的最明显象征。一些人则通过自由结社,试图建立一个更美好、更平等的社会。威尔士商人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试图纠集一群志趣相投的人,建立一个集体工作和生活的社会,很像今天以色列的基布兹(kibbutz,集体农场)。
不过,最重要且最有远见的反资本主义者是德国经济学家和革命家卡尔·马克思(1818—1883)。他大半生流亡英国,连死后都葬在伦敦的海格特公墓。马克思将欧文等人称为“空想社会主义者”,因为这些人相信后资本主义社会能够建基于田园牧歌式的集体生活之上。他把自己的理论称为“科学社会主义”,他认为,新社会是建立在资本主义所取得的成就之上的,而不是拒绝使用它们。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在生产资料上消灭私有制,但必须保留资本主义的大型生产单位,这样才能利用他们的高生产力。此外,马克思建议,社会主义社会还应该向资本主义企业学习一点,那就是经济事务由中央计划,就像资本主义企业所有运营由其中央规划一样。这被称为“中央计划 ”(central pnng)。
马克思以及他的许多追随者(包括俄国革命领袖列宁)都相信,社会主义只能通过工人领导的革命才能实现,因为资本家不可能自愿放弃他们所拥有的一切。然而,他的另一些追随者则认为,资本主义的问题可以通过议会民主制进行改革得到缓解,而不需要废除这个制度。这一派被称为“修正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代表人物有爱德华·伯恩斯坦(eduard bernste)和卡尔·考茨基(karl kautsky)。他们主张对工作时间和工作条件进行规定,同时发展福利国家。
现在回过头来看,伯恩斯坦和考茨基等改革家所提倡的主张,就是今日所有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体所采用的。但是在当时,确实看不出工人的处境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会变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数资本家强烈抵制改革。
1870年左右,工人阶级的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工资涨了。至少在英国,成人的平均工资高到能允许工人购买生活必需品之外的东西了,有些工人一周的工作时间也少于60个小时了。1800年期望寿命是36岁,1860年就增加到41岁。 8 到这个时期结束时,福利国家开始出现,1871年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提出的《工伤事故保险法》是其标志。
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的神话:资本主义发展的真相是什么?
19世纪西欧及其旁支国家的资本主义突飞猛进,通常被归因于自由贸易 (free trade)和自由市场 (free arket)的传播。这种观点认为,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发展,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政府没有收关税或者限制国际贸易(自由贸易)——更一般地说,没有干预市场(自由市场)的运作。英国和美国之所以能够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就是因为他们是第一个采用自由市场以及(尤其是)自由贸易的。
而没有比这更偏离事实的了。不管是在英美还是在其他西欧国家,在资本主义早期发展阶段,政府都发挥了主导作用。 9
英国,保护主义的先驱
从亨利七世在位期间(1485—1509)开始,都铎王朝的君主都有意通过政府干预促进羊毛纺织业的发展。这个行业在当时的欧洲是高科技行业,由低地国家(今日的荷兰、比利时),特别是佛兰德斯(fnders)主导。关税 (进口税)使得英国的生产者不用遭受来自低地国家生产者的竞争。为了获得先进技术,英国政府甚至出资赞助,引进熟练的纺织工匠——主要来自佛兰德斯。现在那些姓弗兰德斯(fnders)、弗莱明(fle)的英国人或美国人,都是这些工匠的后人。如果没有这些政策,就不会有《007》系列小说和电影(作者伊恩·弗莱明),和盘尼西林(由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而且在我看来,如果《辛普森一家》(the sipns )中霍默(hor)的圣人邻居不叫内德·弗兰德斯(ned fnders),而是叫内德·兰开夏(ned ncashire,兰开夏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笑点就会减少很多。英国在都铎王朝之后还在延续这些政策,到18世纪,羊毛纺织品已经占英国出口总额的一半左右。如果没有这笔出口收入,英国根本没能力进口工业革命所需的食物和原材料。
1721年,英国政府加快了干预步伐。英国第一任首相罗伯特·沃波尔(robert walpole) 10 推出了野心勃勃、范围广泛的工业发展计划。这个计划为“战略”产业提供了关税保护和补贴(特别是为了鼓励出口)。英国能够在18世纪下半叶开始领先其他国家,有一部分要归功于沃波尔的计划。到18世纪70年代,英国已经把其他国家远远抛在后头,以至于亚当·斯密看不出保护主义的必要,也不觉得需要其他形式的政府干预来保护国内的生产者。一直要到《国富论》出版近一百年后的1860年,英国才完全转向自由贸易。这时英国的工业霸主地位已经无法撼动:制造业产出占世界制造业总产出的20(1860年),工业制品的国际贸易量占到世界国际贸易量的46(1870年),而人口却只占世界人口总量的25。拿这些数据跟当下的中国做个对比会更直观。今天中国的前两个数据分别是15、14,但中国的人口却占到世界的19。
美国,保护主义的拥护者
美国的例子更有意思。在英国的殖民政策下,美国制造业的发展受到故意压制。据报道,在第一次听说北美殖民者想要从事制造业时,时任英国首相的老威廉·皮特(willia pitt the elder)(1766—1768)说:“一个马掌钉都不让他们生产!”
美国独立之后,许多美国人认为,如果他们国家想要和英国或法国这样的国家打交道的话,就必须实现工业化。这个阵营的领导者就是主管美国经济的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ilton),也就是10美元纸币上的那个人。1791年他向国会提交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report on the subject of anufactures )中提到,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比如美国,必须保护和扶持“幼稚产业”以对抗强大的国外竞争者,直到这些产业长大。这被称为“幼稚产业理论 ”(fant dtry argunt)。汉密尔顿提出使用关税和其他方法帮助幼稚产业,对基础设施(特别是运河)进行补贴或公共投资,制定专利法鼓励新发明,并提出改进银行体系的方法措施。
一开始,美国南方拥有奴隶的农场主(后来主导了美国政治)对汉密尔顿的计划进行阻挠。他们看不出有什么理由要去买“美国北方佬”(yankee)的劣质产品,而不是直接从欧洲进口更好更便宜的东西。1812—1816年的英美战争(又称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美国本土被入侵的战争)之后,许多美国人转而支持汉密尔顿的主张: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强大的制造部门,而这个强大的部门如果不通过关税和其他政府干预,根本不可能出现。唯一的遗憾是,汉密尔顿没法看到他的设想被实现了。1804年,他在一次手枪决斗中被射死了,射杀他的人是时任美国副总统的阿伦·伯尔(aaron burr)(那是个野蛮的时代,当时在任美国副总统射杀了前财政部长,却没人进监狱)。
从1816年开始,美国贸易政策的保护主义色彩越来越浓。到了1830年,美国的平均工业品关税已经是世界最高,这个状态一直持续了一百年(几乎每一年都是),直到“二战”爆发才结束。那这一百年里,很多国家的关税就低得多,比如德国、法国和日本。而这些国家,在现在的人眼里,是跟贸易保护主义联系在一起的。
在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这一百年的前五十年,贸易保护主义和奴隶制、联邦主义一起,一直是美国工业的北方和农业的南方争论的焦点。这些议题最后靠美国内战(1861—1865)解决了,最终北方获胜。北方的胜利毫无悬念。北方的胜利,完全是因为它在那五十年里借着保护主义这堵墙发展了制造业。在玛格丽特·米切尔(aret itchell)那部经典小说《飘》中,男主角白瑞德(rhett butler)跟他的南方同胞说北方会赢得这场战争,因为他们有“工厂、铸造厂、造船厂、铁矿和煤矿——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南方)所没有的”。
自由贸易的扩张——大多通过不自由的方式
自由贸易确实不必为资本主义的兴起负责,但整个19世纪它确实都在扩张。有一些扩张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的心脏地带。英国选择自由贸易,以及西欧国家之间签订了一系列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free-trade agreents,fta)——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指两国各自向对方取消进口限制和关税。但大部分的扩张是发生在资本主义的外围,比如拉丁美洲和亚洲。
导致扩张的,是你一般不会跟“自由”这个词联系在一起的东西——那就是武力(force),至少是武力威胁。殖民是“不自由之自由贸易”最明显的途径,但也有许多没被殖民的国家也都被武力胁迫接受自由贸易。通过炮舰外交(gunboat diploacy),他们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 ,交出关税自主权 (tariff autonoy,制定关税的权力), 11 他们只允许以很低的统一税率(3—5)收取关税,虽然可以增加一点政府收入,但不足以保护幼稚产业。
最臭名昭著的不平等条约,是1842年中国在鸦片战争战败后被迫签订的《南京条约》。但更早的发生在19世纪一二十年代的拉丁美洲国家,当时这些国家一独立就签下了不平等条约。19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奥斯曼帝国(土耳其前身)、波斯(现在的伊朗)、暹罗(今日的泰国)甚至日本等一系列国家都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拉丁美洲的不平等条约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陆续失效,亚洲的则要持续到20世纪。
殖民政策或不平等条约导致这些国家没能力保护和扶持本国的幼稚产业。这种无能是这段时期亚洲和拉美经济衰退的重大影响因素。这些地区在这段时期的人均收入呈负增长(分别是每年-01和每年-004)。
自由经济全盛时期:1870—1913
资本主义挂上高速挡:大规模生产的兴起
1870年左右,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始加速。从1860年代到1910年代,科技创新不断抱团、扎堆出现,重工业和化工业也因此兴起,开始有了电器、内燃机、合成染料、人造肥料,等等。新科技的发展是通过对科学原理和工程学原理的系统应用,而不是像第一次工业革命一样靠某个人的实操经验和良好直觉。这也意味着,某个东西一旦被发明出来,都会很快被复制和迭代升级。
此外,由于大规模生产系统 (ass production syste)的出现,生产流程的组织架构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移动 装配线(传送带)和可互换零部件极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这种生产系统至今仍是生产的支柱(如果不是全部的话),尽管1980年之后就不断有人说这套系统已经死了。
生产规模变大,风险、不稳定性增加,新经济制度应运而生
今天资本主义的制度,比如有限责任公司、破产法、中央银行、福利国家、劳动法等,在这个时期都已基本成形。发生这些制度转变,主要是因为更根本的科技和政治都发生了变化。
随着大规模投资的需求日益增加,本来只是少数有特权的公司所享受的有限责任制,被普遍采用了。也就是说,任何公司只要满足一些最低的条件,就可以采用有限责任制。由于吸引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最强大的动力。
在1849年英国改革之前,破产法的重点在于如何惩罚破产商人,如果无法还债,这些债务人就得坐牢。19世纪下半叶一系列新法律,给了破产商人第二次机会,允许在企业重组期间暂停对债权人支付利息(正如1898年美国联邦破产法第11章规定的一样),并让债权人勾销部分债务。经商风险从此大大降低。
企业规模变大,银行也跟着变大。风险增加了,因为这时一个银行的破产能够动摇整个金融系统。为了控制风险,政府设立了中央银行,作为最后的贷款人。1844年,世界上第一个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成立。
为了改善工人阶级的处境,社会主义者的呼声越来越大,改革派也向政府施压。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社会福利和劳动法案,工人从此享有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养老金。许多国家还禁止雇佣那些十岁或十二岁以下的童工,并限制十二岁以上童工的工作时间(一开始只是规定不能超过12个小时)。对妇女的工作条件和工作时间也有规定。遗憾的是,这并不是出于男人的体贴,而是歧视妇女。立法者认为,女人心智不如男人健全,因此可能会傻傻签下不利于自己的劳动合同,所以她们应该受到保护。这些福利和劳动立法改掉了资本主义最大的毛病,大量穷人过得更好了。不过一开始,也只是改善一点点而已。
这些制度改革促进了经济增长。有限责任和有利于债务人的破产法降低了商业活动的风险,因此鼓励财富的创造。中央银行,以及劳动和福利法规,分别加强了经济和政治的稳定性,使得投资增加,从而助推经济增长。这个全盛时期,西欧的人均收入增速加快,从1820—1870年每年增长1,增加到1870—1913年的13。
“自由”的黄金年代其实不那么自由
这个全盛时期通常被称为“第一次全球化 ”,是全球经济第一次整合为单一的生产和交换体系。许多评论者认为,这是各国选择自由 经济政策的结果。这段时期货物、资本和劳动力的跨国流动几乎没有限制。这种国际层面上的自由主义,跟国内经济的自由放任政策(issez-faire)共同发挥作用。他们认为,商业自由最大化、政府预算平衡(税收多少就花多少)和金本位是关键因素。然而,事实没这么简单。
自由主义,世界上最令人困惑的词语
几乎没有一个词比“自由主义”(liberal)更令人困惑。虽然这个词直到19世纪才被明确指示某种意识形态。但自由主义 (liberalis)的理念至少可以追溯到17世纪,由托马斯·霍布斯(thoas hobbes)和约翰·洛克(john locke)等思想家提出。古典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将个人自由放在首位。从经济角度看,它指的是保护个人按其个人意愿使用财产的权利,特别是在赚钱上。依此观点,理想的政府应该只提供有利于实现这些权利的最少条件,例如法律与秩序。这样的政府被称为“最小政府 ”(ial state)。当时在自由主义者之间最出名的口号是“放任”(issez faire),所以那时候的自由主义也等同于自由放任主义。
今天,自由主义通常与民主画上等号,因为今日的自由主义者也强调个人的政治权利,包括言论自由。然而,在20世纪中叶之前,大部分自由主义者都还不是民主主义者。他们反对“传统和社会等级比个人权利优先”这样的保守观点。但他们也认为,并不是所有人都值得拥有这些个人权利。他们认为女人心智不健全,因此不该拥有投票权。穷人也不应该享有投票权,因为他们觉得穷人会选出没收私有财产的政客。亚当·斯密公开承认,政府“的建立实际上是为了保卫富人对抗穷人,保卫有些财产的人对抗根本没有财产的人”。 12
更令人费解的是,在美国,“自由主义”被用于指中间偏左。美国的自由主义者,比如爱德华·肯尼迪(ted kennedy)或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an),在欧洲都会被归入社会民主派。在欧洲,自由主义者指的是德国自由民主党的支持者,而在美国,跟这些人理念相同的人,会被叫作“自由至上主义者 ”(libertarians)。
后来又出现了新自由主义 (neoliberalis)。新自由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的主流。它跟古典自由主义非常接近,但不完全一样。在经济方面,新自由主义也提倡最小政府,但有一些不同。最重要的不同是,他们接受央行具有垄断发钞权,古典自由主义则认为货币发行也应该有竞争。在政治方面,新自由主义没有公开反对民主,但古典自由主义则公开反对。不过,还是有许多新自由主义者愿意为了私有产权和自由市场而牺牲民主。
新自由主义也被称为“华盛顿共识 ”(washgton nsens),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因为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三个经济机构——美国财政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f)和世界银行都鼓吹新自由主义,而它们都位于华盛顿。
事实上,1870—1913年,在国际层面上,我们并没有看到普遍的自由主义。在资本主义的中心地带,不管是西欧还是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实际上是加强了,而不是减弱了。
跟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前夕相比,这个时期的美国更加奉行贸易保护主义。大多数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签署过fta的西欧国家,在fta过期后不但没有续签,还大幅增加关税(fta的期限一般为20年)。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农业,对抗来自新大陆(尤其是美国和阿根廷)和东欧(俄国和乌克兰)的廉价进口农产品,另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和发展新兴重工业和化工业。德国和瑞典是这种“新保护主义”的典型代表,德国称之为“钢铁—黑麦联姻”(e of iron and rye)。
拉美国家独立初期签署的不平等条约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陆续到期,到期之后他们也纷纷开征极高的保护性关税(30—40)。然而,自由贸易仍然靠武力从“边陲”地带扩散到了更远的地方。非洲大陆被欧洲列强竞相掠夺并瓜分,许多亚洲国家也沦为殖民地(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柬埔寨、越南和老挝沦为法国殖民地)。靠着工业实力,大英帝国的版图得到极大的扩张。就像那句名言所说的:“在大英帝国,太阳永不落。”(the sun never sets on the british epire)像德国、比利时、美国和日本这些本来不怎么采用殖民政策的国家,也都纷纷加入瓜分殖民地的行列。 13 所以这个时期被叫作“帝国主义时代 ”是有原因的。
在国内层面,资本主义核心国家的政府干预也有增无减。确实,这些国家在财政政策(平衡预算)和货币政策(金本位)方面都还坚定地遵循自由市场原则,但在其他方面,政府的作用却大大加强了,比如在劳动法规、社会福利计划、基础设施投资(尤其是铁路和运河)、教育(美国和德国投入最多)等方面。
1870—1913年这段自由经济黄金时期其实没有我们想的那么自由。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际政策上,资本主义核心国家都没以前那么推崇自由经济了。自由化主要发生在较弱的国家,但很多都是被迫——被殖民或者签订不平等条约——而不是自愿。这段时期只有周边地区,也就是拉丁美洲,实现了快速增长,但都是在不平等条约到期后,采取大量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情况下实现的。 14
大动乱:1914—1945
资本主义跌倒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自由黄金年代的终结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资本主义来说,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在那之前,尽管有贫民频繁的起义威胁(席卷欧洲的1848年革命、1871年巴黎公社等)和一系列的经济问题(1873—1896年的长期萧条),资本主义似乎一直在向上和向外发展。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彻底动摇了这种看法。当时比较流行的观点是,资本主义在全球建立的商业网络越密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就越紧密,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就越小,甚至小到几乎为零。但随着“一战”爆发,人们就不再相信这种观点了。
在某个层面上,“一战”爆发没什么令人惊讶的。全盛时期的全球化很大程度上是由帝国主义推动,而不是市场力量。这意味着资本主义列强在国际上的竞争,很可能升级为暴力冲突。一些论者走得更远,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到了没法持续向外扩张就无法维持下去的阶段,但外扩迟早要结束,结束之日便是资本主义灭亡之时。
资本主义有了对手: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兴起
以上观点的最佳阐述来自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the highest sta of capitalis )。他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者。俄国革命对资本主义的冲击比“一战”还要大,因为它创造的经济系统,声称破坏了资本主义的所有基石。
俄国革命后的第一个十年,生产资料(机器、厂房、土地等)的私有制被废除。1928年,苏联开始了农业集体化大变革,富农(kuk)土地被没收,改为国营农场(vkhoz),贫农则加入集体农庄(kolkhoz),其实也是国营农场,只是名字不同而已。1928年,市场终于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全面的中央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的。这时苏联的经济体系已经不是资本主义了,它没有生产资料私有制,也没有利润动机和市场。
雇佣劳动(wa bour)是资本主义的另一块基石。这方面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是的,理论上苏联的工人并不是雇佣劳动者,因为他们拥有所有的生产资料——通过公有制(ownership)或合作社(operatives)。但在实践上其实很难跟资本主义经济的雇佣劳动者区分开,因为他们根本没法左右他们的企业以及整个经济的运作,他们的日常工作依然受等级关系的制约。
苏联社会主义是一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实验。在那之前,没有一个经济体的运作是靠中央计划的。马克思对实施细节的描述其实是模糊的,苏联走上了一条从没有人走过的路,边走边摸索。甚至许多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卡尔·考茨基都不看好苏联的前景。根据马克思自己的预测,社会主义应该是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体中出现。那些经济体离全面计划经济仅一步之遥,因为他们的经济活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由大企业或这些大企业组成的卡特尔计划的。当时苏联地区的经济非常落后——即使是它较发达的欧洲地区,资本主义也几乎没什么发展,根本就没有社会主义出现的条件。
令所有人感到意外的是,早期苏联的工业化非常成功,最形象的证明就是,“二战”期间苏联击退了纳粹对东方战线的进攻。据估计,1928—1938年,苏联的人均收入每年增长5,这在当时是惊人的增长,因为当时世界典型的年收入增长率在1—2之间。 15
这个增长也付出了代价——从政治运动到1932年大饥荒。 [3] 然而,当时外人没人知道这个饥荒,而且那时候资本主义自己都要撑不住了,1929年就进入大萧条了,这么一对比,很多人就更觉得苏联的经济表现了不起了。
资本主义的萧条期:1929年大萧条
对资本主义的信徒来说,大萧条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创伤比社会主义的兴起还要大,尤其是在美国。美国是大萧条的发源地(1929年的华尔街大崩盘是其开始),也是受大萧条冲击最大的地方。从1929年到1932年,美国的产出骤降30,失业率增加了7倍,从3一路升到24。 16 一直要到1937年,美国的产出才恢复到大萧条之前(1929年)的水平。德国和法国也遭受了严重的萧条,产出分别下降16和15。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对大萧条有一个很有影响力的观点。他们认为,这个金融危机一开始虽然很大,但还是可控的,后来之所以演变成大萧条,是因为美国在1930年通过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the 1930 soot-hawley tariffs),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从而引发“贸易战”,并最终导致世界贸易大崩溃。然而,这个故事经不起推敲。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增加的关税并不是很多——美国工业平均关税从37增加到48,也没有导致大规模的关税战。除了几个像意大利和西班牙这样的经济弱国外,其他国家的贸易壁垒在《斯姆特—霍利关税法》通过后并没有增加多少。最重要的是,有研究表明,1929年后国际贸易崩溃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关税,而是国际需求的螺旋式下降,这是资本主义核心经济体的政府坚持平衡预算导致的。 17
像1929年华尔街大崩盘或者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这样的大金融危机,每一次发生都会造成私人部门(private-sector)支出的下降。借出的钱没偿还,银行就会减少贷款。因此,企业或个人就借不到钱,借不到钱就会减少开支。这反过来又减少对其他企业和个人生产的商品和服务 [4] 的需求。需求出现螺旋式下降。
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能够维持需求水平的经济参与者就只有政府了。政府的支出可以大于收入(入不敷出),也就是采取预算赤字。然而,在大萧条时期盛行的观念就是平衡预算,因此便阻止了预算赤字的使用。经济活动一减少,税收收入也跟着减少,唯一能够平衡预算的,就是削减开支,这样一来,就没有什么来阻止需求的不断下降了。 18 更糟糕的是,金本位使得其央行没法增加货币供给,因为他们担心一增加,本国货币就会贬值。货币供给有限,无钱可贷,就又限制了私人部门的活动,从而进一步削弱需求。
启动改革:美国、瑞典走在前头
大萧条给资本主义留下了长久的伤疤。放任主义被大范围抛弃,许多国家都在努力推动资本主义改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