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银行的麻烦:金融(1/2)
迈克尔并不理解。虽然他把那个惹来所有麻烦的东西还给了爸爸,但一切都无法挽回了。为什么大人们那么奇怪?迈克尔有一枚两便士硬币,想拿去跟坐在圣保罗大教堂门前台阶上的老奶奶买鸟饲料,但爸爸哄骗他别买。他爸爸说要带迈克尔和他妹妹简去他工作的地方,在那里,迈克尔的钱可以做更有意思的事。
兄妹俩到了之后,一个叫道斯的老爷爷唱起歌来,各“主管”(老爷爷是这么叫他们的)跟兄妹俩的爸爸也跟着唱,歌词说迈克尔把两便士存进道斯—托姆斯—格拉布斯富达信托银行(dawes, torubbs fidelity fiduciary bank),他就能在各种奇怪的地方,做很多他没有听过的事——“横跨非洲的铁路、尼罗河水坝、远洋舰队、自动分期偿还的雄伟运河、茶园。”迈克尔听得入迷,松开了手掌,就在这一刻,道斯老爷爷出其不意,以极快的速度抢走了硬币。
迈克尔自然地叫起来:“还我钱!”不知怎的,这句话让全银行的客户都冲去取款(挤兑)。银行拒绝还钱,骚乱随即爆发。迈克尔和简最后成功夺回硬币,但跑回家发现,爸爸被这个银行炒鱿鱼了。迈克尔把硬币交给爸爸,但爸爸并没有要回那份工作。
为什么一句“还我钱”就能引起这么大的问题?为什么所有人也都要拿回钱?更令人困惑的是,钱是客户的,银行怎么可以拒绝还钱呢?
——故事选自1964年迪士尼电影
《欢乐满人间》(ary popps )
银行和“传统”金融系统
银行无法完全履行承诺
前面的电影情节很好地解释了银行业务的核心——信任(nfidence)。
是什么引起富达信托银行的麻烦呢?坦白讲,就是银行做了它没法完全履行的承诺。跟其他所有银行一样,这家银行向所有储户承诺可以随时提现,然而它手里的现金只够还储户的一部分钱而已。 [1]
银行做出“虚假”承诺,通常不会有问题。在任何时候,都只有一小部分储户想取款,因此银行储备的现金(或者“准现金”,比如容易脱手的政府债券)只需要占存款账户金额的一小部分就安全了。
但是只要储户对银行的偿付能力起疑,他们就有尽可能快地将其存款取走的动机。储户知道,如果有足够多的储户在同一时间提现,银行的现金实际上是不够的。虽然对银行偿付能力起疑这种信念可能完全没有事实根据——如《欢乐满人间》的例子,但只要有足够多的储户相信并且真的去提款了,这种信念就会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这种储户去银行争相提取现钞的现象叫作银行挤兑 (bank run)。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我们就见过许多。在英国,客户在北岩银行各分行的门外排着长龙;而英国和荷兰的线上储户直接把冰岛国民银行网络分部icesave的网站搞崩溃。
银行业务(在某种程度上)是种信任骗局,但对社会有用(如果处理得当的话)
因此,银行业务是不是在骗取你的信任呢?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这样。严格来说,信任骗局是骗人相信某种假东西。而银行业务的情况是,它要让人相信的东西可真可假,真假取决于有多少人相信它 。如果有足够的储户相信银行有能力在任何时候还钱,银行就真的有能力还。如果有这个信念的储户不够,那银行就没能力还钱。 [2]
银行业务的这种信任骗局,促使一些人主张“窄化银行业务”,也就是银行必须持有足以应对储户同时提款的现金。但我们仔细想想,这种信任骗局实际上就是银行业务的关键。虽然人人都需要现金的灵活性,或者说流动性,但需要的时间却不一样。因此,利用这个事实,银行能够创造比它手头现金多的钱。
银行创造新钱(也就是信用)的能力正是以不稳定为代价,也就是以挤兑的风险为代价。但问题是,只要挤兑在一些银行出现,它就可能扩散到其他所有银行。
之所以出现扩散,并不只是因为民众神经过敏,觉得所有银行都靠不住了,更多的是因为银行在同业拆借市场中相互借贷,而且彼此买卖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这意味着,要解决对银行的信任问题,必须针对整个行业,而不只是个别银行。
中央银行是解决银行系统信任问题的最重要工具
对信任问题的经典解决方法是设立中央银行——凭借它在发钞(币)上的垄断随意“印钱”,并让央行无限制地借钱给那些陷入信任危机的银行。不过,这种“骗术”要管用,银行必须只是面临现金流的信任问题,也就是流动性危机 (liidity crisis)。这种情况指的是,银行资产仍大于负债,只不过没法立即卖掉资产来支付已经到期的所有债务而已。
如果是陷入清偿能力危机 (lvency crisis)——也就是负债超过资产,央行借多少钱给银行也没用了。银行要么破产,要么就请求政府救助 (bail-out,也译为紧急援助、纾困)。所谓救助,就是指政府向出问题的银行(比如北岩银行或icesave)注资。虽然政府救助银行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变得广为人知,但其实这种方法自有资本主义以来就一直在用了。
进一步提振信心:存款保险和审慎监管
除了央行,一国也可以通过存款保险 (deposit surance)提振民众对银行的信心。在这个制度下,政府承诺,一旦银行失去偿付能力,储户无法拿回自己的钱,政府将补偿所有储户一定金额(比如,2012年欧盟的保障金额是10万欧元)。有了这个保障,储户才不会一对银行少了一点点信心就惊慌失措,就想着把款取回来。这大大降低了挤兑发生的概率。
另一种方法是限制银行冒险的能力。这种方法叫作审慎监管 (prudential regution)。其中有个重要措施叫“资本充足率”(capital adeacy ratio)。它限定银行能够借出的钱只能是其权益资本(股东投入银行的钱)的某个倍数(因此也限定了银行以存款形式创造的负债额度)。这样的管制也被称为“杠杆监管”,因为这样的监管也决定了银行用原始资本能操作多大的“杠杆”。另一种审慎监管的措施是“流动性监管”,它要求在银行持有的资产中,现金或高流动性资产(可以迅速变现的资产,比如政府债券)必须超过一定比例。
“传统”金融系统
到20世纪中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体系已经相当完善,这加速了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到来。整个体系的核心是银行部门。另外两个关键部门是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而后者又分为政府债券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
通过股市,公司能将股票卖给他们不认识的投资人,筹到大笔资金。不认识的投资人也被称为“隐名出资人”(anonyo vestor)。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国家的有限责任公司被称为“隐名协会”(anonyo ciety),西班牙文为“ciedad anonia”。
一个公司第一次将自己的股票卖给外人,将自己从一个私人公司 (private pany,又称为股份不公开公司)变成一个公众公司 (public pany,又称公开招股公司),我们就称之为“首次公开募股”(itial public offerg,简称ipo)。你可能已经听过这个术语了,因为科技巨头谷歌和脸书分别在2004年和2012年都进行了ipo。有时那些已公开招股的公司为了增资,还会发行新股。
让公司发行新股筹资只是股市的功能之一。另一个重要功能(在英美国家更为重要)是允许公司买卖,这时股市就成了公司控制权市场 (arket for rporate ntrol)。如果某个新股东(或股东合作组成的某个群体)获得企业的多数股份,他(或这个群体)将成为新的所有者,决定企业的未来。这叫作收购 (acisition)或并购(我们在第3章讨论过“恶意并购”)。通用汽车(g)就是通过20世纪初的一系列收购组建起来的。 [3] 近年最知名的收购案例,是微软收购了诺基亚的手机部门。有时候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公司可能会彼此换股,成为一个新的公司(或法人)实体,这叫兼并 (er)。最有名但很不成功的案例,是2001年传统媒体巨头时代华纳(ti warner)与网络服务先驱美国在线(aol)的兼并。 [4]
“二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世界三大股市一直都是纽约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817年)、伦敦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801年)和东京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878年)。而另一个美国股市纳斯达克(nasdaq),它的全称是“美国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自动报价表”,1971年成立时是一个“虚拟”市场,也就是没有像纽约证交所一样有一个实体的交易场所。由于许多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公司在那里挂牌,纳斯达克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快速成长,如今已经是世界第二大证券交易所,仅次于纽约证交所(第三大是东京证交所)。在股市中,价格的变动通常反映在股票市场指数 (stock arket dex,即股票价格指数,简称股票指数)上。股票指数挑选了一些重要的公司,以其相对规模来加权计算这些公司的股价平均变化。记录纽约证交所股价涨跌的指数是“标准普尔500”(s&p 500),负责编录的公司是标准普尔公司,它是一家信用评级公司。记录伦敦证交所股票涨跌的指数是“富时100指数”(ftse 100),由英国《金融时报》(fancial tis )编制;而记录东京证交所的是“日经225股指指数”(nikkei 225),由《日本经济新闻》(nihon keizai shibun )编制。 [5]
除了股市之外,金融系统还有债券市场。通过债券市场,公司或政府发行可转让给任何人的债券——相当于借条、借据(iou),直接向投资者借钱,依固定利率付息。不过,政府债券市场其实只有美国比较发达,美国政府在这个市场发行国库券(treasury bills,简称t-bills,也称为短期政府债券)。而企业债券市场在哪儿都不是很大,在美国也是。悉尼·霍默(sidney hor)1968年出版的经典《债券买家入门》(the bond buyer&039;s prir ),仅用三页就把美国所有企业债券发行者列完了。 1
金融的架构就是这样,但在其中各国有一些重要差异。美国、英国的股票和债券市场规模比德国、日本和法国大,影响力也比后者大,后者主要靠银行。因此,英美的金融系统基于市场,德日法基于银行。英美两国企业因为是靠股市、债券市场筹资,短期盈利压力较大,毕竟股东(持券人)对其“拥有的”公司投入较少,银行则对其客户投入较多。 [6]
投资银行及新金融体系的兴起
看不见的银行:投资银行
前面讨论的是我们看得见的银行——每条主街道都设有分行的那种银行。这类银行,比如汇丰银行或国民西敏寺银行(naest),会积极在电视、广告牌和网络上打广告。他们想让观众看到他们对储户的服务是多么体贴入微:学生免费铁路卡!呼叫中心只设在英国!他们告诉你,如果你想去国外度假或实现开松饼店的梦,他们非常乐意放款帮你。这类银行就叫商业银行 (rcial bank)或者储蓄银行 (deposit bank)。 [7]
但也有一种银行是我们看不见的。这类银行叫投资银行 (vestnt bank)。其中有些银行跟他们的商业银行共用一个品牌,比如巴克莱银行是商业银行,但它还有一个投行叫“巴克莱资本”。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个公司两个业务都做,但使用(jp oldan sachs)、摩根士丹利和已经倒闭的雷曼兄弟等。这些银行大多数人都听过,被记者马特·泰比(att taibbi)说是“吸血鬼乌贼”的高盛更是恶名昭著,但我们却不是很了解他们在做什么。
投资银行从19世纪开始就有了,有的是独立实体,但更多的是作为两种银行业务都做的全能银行 (universal bank)的一部分,德国的银行比如德意志银行和德国商业银行,就是典型的全能银行。美国由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从1933年到1999年,禁止银行同时做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的业务。自20世纪80年代起,投资银行开始成为重塑全球金融体系的主导者。
投行的关键作用,是帮助股票债券的发行和交易
之所以叫投资银行,是因为他们就是帮公司从投资人那里筹到钱,至少一开始是这样。他们帮客户办理股票和债券发行,并承销。
投资银行虽然承销股票、债券,但不做“零售”,也就是销售对象不包括只购买少量股票债券的个人投资者。他们只跟大投资者做生意,比如超级富豪,行业术语叫“高净值人士”,或者机构投资者 ,也就是把个人投资者的钱凑在一起的大基金 。
最重要的基金类型有:1 养老基金 (pension funds),管理的钱是个人为将来拿退休金而存的;2 主权财富基金 (vereign wealth funds),这类基金管理的是一国的国有资产(最大的两个是挪威政府养老基金和阿布扎比投资委员会);3 互惠基金 (utual funds,又称共同基金)或单位信托基金 (unit trts),它通过公开市场,吸收小个体投资者的钱,然后对其进行管理;4 对冲基金 (hed funds),这类基金需要积极操作,对高风险高回报的资产进行投资,其资金来自超级富豪或者其他更“保守”的基金(比如养老基金);5 私募股权基金 (private eity funds),这种基金跟对冲基金很像,但主要靠买下公司,重组后卖掉获利。
投资银行除了承销客户的股票债券外,也用自己的钱买卖股票债券,赚取差价。这叫自营交易 (proprietary tradg)。投资银行也协助企业并购 (ers and acisitions,即兼并和收购,简称&a),但这更像是咨询服务,而不是“银行”服务。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特别是90年代后,投资银行越来越热衷于创造和交易新型金融产品,比如证券化债务产品 (securitized debt products)和金融衍生产品 (derivatives)。 [8] 这些新型金融产品之所以流行,说白了就是因为做这个比做“传统”生意如买卖股票债券或并购顾问赚的钱多。这类产品的操作确实非常复杂,我会在下文解释。
证券化债务产品:将个人债务打包成一张复合债券
在过去,某人向银行借钱买东西,借款银行就拥有一笔债权,也就这么回事。但过去几十年的“金融创新”创造了一个新的金融工具叫资产支持证券 (asset-backed security,简称abs)。一张abs将数千笔贷款——房贷、车贷、信用卡贷、大学学费、商业贷款等——打包成一张更大的“复合”债券。
银行有一笔个人贷款,如果借钱的人拖欠不还,这钱就收不回来了。因为有这个风险,这些贷款产生的债权就很难卖给其他人。然而,如果银行将几千笔贷款组合成一张abs,这张证券就可以买卖了。比如,银行将几千笔住房抵押贷款汇聚在一起,打包转为居民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residential e backed security,简称rbs)。即使有一些个人房贷违约风险较高(在美国,这类高风险的房贷被称为“次级抵押贷款”),你也可以确定,平均而言,借款人大多还是会偿付。专业的说法是,这些产品将这些借款人的风险集中在一起,所有借款人共同分担风险,这跟保险产品对被保险人的处理方式 [9] 一样。
以这种方式,本来很难卖掉的非流动性资产(比如房贷、车贷产生的债权)就变成可轻松交易的复合式债券了。在abs兴起之前,债券只能由政府或特大公司发行。如今什么都可以变成债券,连数额不大的学生贷款的债权都可以。放款人将多笔初始贷款的债权打包成一张abs,然后卖出去获得资本,就能继续放贷。
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abs只在美国交易,而且绝大多数都是房贷。但从90年代初开始,包含各种贷款的abs在美国大量出现,随后其他富国不再禁止银行把债权卖给第三方,abs也就逐渐扩散到这些国家。
通过“结构化”,abs还可以变得更复杂——据说更安全
后来,abs变得“结构化”(structured),成为担保债务凭证 (l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简称cdo,又称债务抵押债券),金融产品也就变得更复杂了。“结构化”,就是把许多abs(如rbs)组合在一起,变成另一种组合债券,比如cdo,然后再将cdo按风险程度分成不同层级的分券(tranche) [10] ,优先级(senior)的分券更安全,因为获得了保证:如果发生任何损失,优先级分券的持有者是最后一个承担损失,也就是损失先被其他风险等级的分券持有者承担。通过这种方式,投行就能从一个不安全的资产池中创造出一个非常安全的金融产品,至少理论上是这样。 [11] 但cdo也可能违约,这时候就出现一种新的衍生性金融产品信用违约互换 (credit default s,cds),来规避cdo违约风险。
结构性产品只是转移和掩盖风险,不能消除风险
一般认为,这一切是为了减少风险——先让数量大到足够安全(汇聚成池),然后在池中依风险等级切割出安全区域(结构化)。
因此,分出来的cdo优先级分券,信用等级通常是aaa。要知道,aaa级传统上只给最安全的金融资产,比如少数富国的政府债券和极少数超级安全的公司发行的债券。
既然有了aaa评级,这些资产就有很多人买了,就连保守型投资者如养老基金、保险公司、慈善基金会都可能会买。商业银行也大量买入。cdo由于aaa评级而能轻易脱手,既能让银行满足流动性法规的要求,利率又比传统aaa金融资产(这类资产都是以低收益换取安全性)高。结构性债务产品市场于是出现爆发式增长。
即使经过结构化,这些债券的背后依然是摇摇欲坠的资产。一些贷款买房的人工作不稳定,一些信用卡持卡人的收入起起落落。美国房市泡沫一破裂,cdo优先级分券超级安全的传说也随着破灭。
金融衍生品本质上是赌博,赌的是未来“其他事情”的走向 2
过去三十年,除了这种“复合”和“结构性”金融产品,投资银行还开发出许多衍生性金融产品,或者叫金融衍生品。
之所以叫衍生品,是因为他们本身并无任何内在价值,其价值靠外在事物“衍生”出来。这很像英国曼彻斯特某个人,跟庄家或朋友赌美国拉斯维加斯某场拳击比赛的结果,这个赌局的价值就是从拳击比赛衍生出来的。 3 你可以说,金融衍生品都是关于其他事物未来走向的赌局。
一开始,金融衍生品仅限于大宗商品市场
目前,金融衍生品合约可以包含任何东西:大宗商品(odities,比如米、石油)、金融资产(如股票、外汇)、价格(如股票指数、房价),甚至天气。但一开始,这类合约基本只限于大宗商品市场。
一个经典例子是:稻农与米商在水稻还没成熟之前,就签订合约规定将来收成时稻农卖给米商的价格。这类合约被称为远期合约 (forward ntract/forward)。远期合约虽然不是唯一的金融衍生品,但我们还要继续探究它,因为它是金融衍生品的“原型”(prototype)。
一旦合约成立,金融衍生品就很像赌局了,赌的是它所基于的真实世界事物。像上面这个例子,一张米的远期合约就像一盘关于未来米价的赌局。
柜台vs交易所:定制化vs标准化
许多金融衍生品是定制化的(cto-ade),也就是只存在特定的两个缔约方之间,比如上例的稻农和米商。一个更现代的例子是,某公司为了避免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就与投资银行签订一份汇率远期合约,规定23天后以某一汇率买卖某一数额的外币。这种定制化的金融衍生品叫柜台交易 (over-the-unter,简称otc,也称场外交易)金融衍生品。
不过金融衍生品也可以“标准化”(standardized),然后在交易所卖出去,这叫交易所交易 (exchan-traded,也称场内交易)。在所有这类交易所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成立于19世纪中期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人们将这种标准化的远期合约叫作期货 (futures)。一份石油期货合约可能会写明,不管一年后这份合约在哪个人手上,到那时候我都按每桶100美元的价格,购买某一特定品种原油(比如布伦特原油或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1000桶。
虽可以规避风险,但也能用于投机
支持金融衍生品的标准说法是,他们能让经济参与者“对冲”(hed)风险,即规避风险。炼油厂买一纸原油期货合约,就可以规避一年后油价涨到超过每桶100美元的风险。这也意味着,如果油价跌破100美元/桶,炼油厂就损失了,因为根据合约,我就必须以每桶100美元的价格买入,除非我已经将合约卖给别人了。当然,只有炼油厂相信油价低于每桶100美元的概率很小时,炼油厂才会买这么一个合约。
然而,这种避险或说保护功能,并不是金融衍生品的唯一功能,甚至已经不是主要功能。金融衍生品还可以用于投机:对油价走势进行投机(也就是赌博)。换句话说,跟油价没任何利益关系的人,既不是消费者也不是炼油厂的,都可以对油价趋势下赌注。因此,金融活动家布雷特·斯科特(brett stt)曾提出一个带挑衅但很有洞见的类比,他指出:“说金融衍生品是让人们规避风险,就有点像说赌马是帮马主规避马跑输的风险一样。” 4
其他金融衍生品——期权和互换
后来,金融衍生品家族有了新成员。期权和互换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
期权 (option,又称选择权)是一种合约,它给予缔约方在某一特定时期以现在所定的价格买(卖)某种东西的权利(但不是义务)。期权又分为买进期权(call option,又称看涨期权)和卖出期权(put option,又称看跌期权)。人们最常听到的期权是“股票期权”。股票期权,就是以预先约定的价格在未来某一时期买进特定数量股票的权利。企业通常会给高管(有时是其他员工)股票期权,目的是激励他们努力管理公司,提升公司股价。
如果说远期合约赌的是未来单一事件,那互换 (s)赌的则是未来一系列事件。其实互换就像一系列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远期合约。举个例子,通过互换合约,你可以将未来一系列变动的支出或收入,换成一系列固定的支出或收入。斯科特做过一个类比,他说互换就像在一段时期内交固定费用的手机通信费合同或电费合同一样。 5 引起支出或收入变动的事物多种多样,因此互换种类也是五花八门:利率、汇率、股票、大宗商品、股权,甚至特定金融产品的违约风险(如cds)。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头都晕了,但“新金融”就是很复杂。而正因为复杂,新金融产品才危险。
金融衍生品贸易的起飞
虽然早在20世纪70年代,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就成立外汇期货和股票期权市场,但一直到80年代初,金融衍生品市场规模都不是很大。 6
然而,1982年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那一年,美国最重要的两个金融监管机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同意,衍生品合约的清算不必涉及背后商品(比如大米或原油)的交割,可以用现金交割。
这个新规造成衍生品合约种类剧增,这些衍生品的背后就不只是大宗商品或金融资产了,还可以是“概念”(notional)事物,比如股票指数——它没有实体,也就无法以实体交割。 7 从那时候起,投行就充分发挥想象,发明出了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品。
真实数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