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世界由事件而非物体构成(2/2)
退一步讲,假如世界真是由物体组成的,那么这些物体又由什么构成呢?是原子吗?我们已经发现,它由更小的粒子构成。是基本粒子吗?我们发现,它们只是场的短暂振动。是量子场吗?我们发现这仅仅是谈及相互作用与事件时所用的语言代码。我们不能把物理世界看作由物体或实体组成,这行不通。
把世界看作事件网络才行得通。简单的事件,以及可以被分解为简单事件组合的复杂事件。举几个例子:一场战争不是物体,而是一系列事件;一次暴风雪不是物体,而是事件的集合;山上的一朵云不是物体,而是风吹过山上时空气中水蒸气的凝结;波浪不是物体,而是水的运动,而且形成波浪的水总是不同的;一个家庭不是物体,而是关系、事件、感受的集合。一个人呢?当然也不是物体,就像山上的云,它是食物、信息、光、语言等进进出出的复杂过程……它是社会关系、化学过程、情感交流网络中的一个结点。
很久以来,我们都试图从基本物质的角度来理解世界,物理学也许比任何其他学科都更需要追寻这种基本物质。但我们研究得越多,越难以从“存在的东西”这个角度去理解世界,而从事件之间的关系来理解世界却容易得多。
本书第1章里引用的阿那克西曼德的话邀请我们“按照时间的秩序”来思考世界。如果我们不把已知的时间的秩序假定为先验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预先假定它是线性的,并且具有我们习以为常的统一的顺序,那么阿那克西曼德的箴言依然有效:我们通过研究变化而非研究物体来理解世界。
那些忽视这条建议的人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犯了这个错误的两位伟人分别是柏拉图和开普勒,他们都被同样的数学诱惑了。
在《蒂迈欧篇》中,柏拉图有个绝妙的想法,他尝试把诸如德谟克利特这样的原子论者获得的物理洞见转化为数学。但他的方法存在问题:他试图写出原子形状的数学,而不是原子运动的数学。他沉迷于一种数学原理,其确立了有且仅有五种规则的多面体。
他试图进一步发展这一大胆的假设,将它们视为形成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的原子的真实形状。这五种物质是:地、水、风、火以及构成宇宙的第五元素。这是个美妙的想法,但完全错误,错误之处在于试图按照物质而非事件来理解世界,在于忽略了变化。从托勒密到伽利略,从牛顿到薛定谔,所有行之有效的物理学与天文学都在数学上精确描述了事物的变化,而非它们的形式。一切都与事件有关,而非物体。只有借助描述原子中电子运动的薛定谔方程的解,原子的形状才最终被理解。又是事件,而非物体。
几个世纪之后,成熟的开普勒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在此之前,年轻时的他也犯过同样的错误。他问自己,是什么决定了行星轨道的大小,曾经迷住了柏拉图的数学原理也诱惑了开普勒(毫无疑问这个原理很美妙)。开普勒假定规则多面体决定了行星轨道的大小:如果多面体层层嵌套,并且每两个之间都有球体,那么这些球体的半径会与行星的轨道半径成正比。
这是个美妙的想法,但也完全走错了方向,还是由于缺少动力学。在之后的岁月中,当开普勒处理行星运动的问题时,天堂之门方才开启。
因此,我们按照出现的方式而非存在的方式来描述世界。牛顿力学、麦克斯韦方程组、量子力学等,都告诉我们事件怎样发生,而非事物是什么样的。通过研究生物的演化与生存,我们理解了生物学。通过研究人与人交往、思考的方式,我们才理解心理学(只有一点点,并不多)……通过形成过程而非存在,我们理解世界。
“物体”本身仅仅是暂时没有变化的事件。1
但只是在归于尘土之前。因为很明显,一切都迟早要复归尘土。
因此,时间的缺失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停滞不变。它只能说明,让世界感到疲倦的不间断的事件并不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无法被一个巨大的钟表测量。它甚至没有形成一种四维几何。它是量子事件无限又无序的网络。比起新加坡,世界更像那不勒斯。
如果我们所说的“时间”只表示“发生”,那么一切皆时间。时间之内别无他物。